珠光粉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珠光粉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小村故事多看半条被子精神的时代演绎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6 04:31:19 阅读: 来源:珠光粉厂家

“一部红军长征史,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。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,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,临走时,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。老人说,什么是共产党?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,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。”

——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

一段往事,让这个地处湘南边陲的小村落,聚焦了全国的目光。一种精神,历经85年岁月的磨洗,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光芒。

近日,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迎来了十多名“新村民”,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同时还用摄像机和相机记录村民的生活。

时间回到4月8日下午,“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长沙县田汉文化园启动。中央驻湘媒体以及省直媒体的记者10余人,分别赴长沙县、浏阳市、汝城县沙洲村开展蹲点调研采访,深刻反映70年来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伟大实践和经验。

沙洲村,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,也是历史文化厚重地。村里有“半条被子”故事发生地——徐解秀旧居、红色文化纪念馆、纪念广场、红军井、望军桥、“半条被子”故事雕塑等红色景点。

观潮君在10多天的蹲点调研采访中发现,沙洲村在家的每个村民对“半条被子”的故事都耳熟能详,但每个人对“半条被子”精神内涵的理解却有细微的差别。

下面观潮君就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,看“半条被子”精神的时代演绎。

跟党走,实现“政治翻身”到“经济翻身”

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,在政治上彻底翻身,但经济上还存在诸多困难。打赢经济翻身仗,我们靠的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。

朱小红是“半条被子”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,是贫困户之一,也是沙洲村脱贫典型之一。

朱小红说:“小时候,奶奶经常给我们讲‘半条被子’的故事,什么是共产党?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,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。她要我们艰苦奋斗,听党话跟党走,美好生活在前头。”

1991年,徐解秀老人去世。那时候的朱小红一家以务农为生,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种田和卖小菜,因为父母身体不好,两个孩子要上学,生活很拮据。如果遇到灾年,“吃饱饭都成问题。”

2017年,沙洲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。在村干部、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,朱小红学技术,学厨艺,开起了土菜馆。“土菜馆去年经营收入近4万元,女儿月工资2000多元。” 朱小红高兴地说,他家已实现稳定脱贫。

近两年来,沙洲村红色景区建设完成后,来沙洲村的游客越来越多。2018年沙洲村接待游客达26万余人,其中春节期间,每天最高游客量达2万余人次。

大量的游客,带动沙洲村的人气,还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012元,增加到如今的12740元,是原来的三倍。

艰苦奋斗,听党话跟党走,牢记奶奶的故事和嘱咐,朱小红目前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。

干部,要同群众干在一起

革命战争年代,群众与党的关系是血肉相连,生死与共。如今,硝烟散去,虽然没有了流血牺牲,党的干部仍然要与群众同甘共苦。

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建则介绍,“半条被子”精神就是共产党人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干部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。

如今的沙洲村,沥青道路宽阔笔直,一栋栋青瓦白墙江南民居装饰一新,香樟、桂花等成行成片。绕村而过的滁水河,披上了生态护坡,两岸新修的游客栈道,蜿蜒曲折。一座灵动飞跃的石拱桥,连通滁水河南北两岸。村子中央一组“半条被子”的青铜雕塑,把85年前那一幕感人场景艺术地再现于世人面前。

可这大变化背后,却也隐藏着很多“家庭问题”。

朱中建的妻子刘青秀在文明瑶族乡集镇上开杂货店。谈起沙洲村的事情,她就一肚子的“牢骚”。她介绍,自从朱中建2014年担任村支书以后,早出晚归是常态,甚至忙起来时,孩子大半个月都见不到他。

除他之外,为了与村民想在一起,干在一起,村主任朱向群卖掉了家里的挖掘机,村计生专干罗秋煌关掉了在文明街上的窗帘店,村扶贫专干朱志平卖掉了跑运输的小金刚货车,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。

说起沙洲村的变化和扶贫工作时,刘青秀却十分自豪。她说,村里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“他们也应该算是传承到了‘半条被子’的精神吧。”

不怕远征难,奋斗新长征

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创举,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的精神可歌可泣。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,是一次新的长征,同样需要发扬“不怕远征难”的精神。

汝城县委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沙洲村第一书记黄飞说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,我们的长征路,就是带领沙洲村贫困人民全面脱贫,奔向小康。”

以前的沙洲村,是破旧的,泥泞的,杂乱的。历史上因交通闭塞,人多地少,村民生活十分贫困。上世纪90年代,还有不少村民在温饱线上挣扎,每餐能吃饱是不少村民的“奢望”。

十多年前,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。2000年,沙洲村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,村里唯一的公共文化设施便是一个破败的篮球场。2018年之前,全村142户516人,有32户98人属于贫困户。

改变,始自扶贫工作组的到来。

2017年2月,黄飞刚刚到沙洲村时,他看着“百废待兴”的沙洲村,心里不由得一沉。

为了把准沙洲村贫困“脉搏”,他开始白天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户,晚上召集村民开座谈会,通过“身入基层”和“心入基层”,实现真正的“深入基层”,然后好“对症下药”。

为了将沙洲村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脱贫优势,2017年,沙洲红色景区项目指挥部、县委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与村支两委、理事会拉开沙洲村红色旅游建设的序幕,以“半条被子”的精神,建设美丽新沙洲。

8个多月的时间,旅游公路、森林景观提质、游客服务中心、“半条被子的温暖—红军长征过汝城专题”陈列室、滁水河风光带、村内立面改造、农业生态观光园等八大类41个项目全部完工,创造了项目建设的“沙洲”速度,打造成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、革命传统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,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汝城县一张崭新亮丽的名片,带动了汝城全域旅游。

随着沙洲村成为3A红色旅游景区后,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因地制宜成立旅游公司,多次组织沙洲村民参加厨师培训班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、乡村旅游培训班等技能培训。

一份喜报,令人鼓舞:去年底,沙洲村32户98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。

时代,日新月异。奋斗,永不停歇。

观潮君总结起来,三个故事所传承的,都是“半条被子”的精神,只是随着时间慢慢发酵,如今“半条被子”的精神有了新内涵,从军民鱼水情到干群一家亲,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。

在新的历史时期,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永不忘记“半条被子”的赤子初心,多一些理想和信仰,多一些责任和担当,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想群众之所虑,急群众之所难,谋群众之所求,求真务实,取信于民,真正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,让理想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让信仰的力量支撑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。

红网时刻特邀作者:观潮的螃蟹

微波高温真空炉

球笼防尘套

乙醇价格

泡棉胶贴

扣板机